會員交誼聽回上層

工作中的聲音與代表....勞教新知(2) 站長 2010-11-02

「國際工業關係學會」於2009年8月在澳洲雪梨召開第15屆世界大會,有數百位來自世界的勞工關係學者專家與會,主要是因為過去20年在工作及僱用關係領域產生了重大的改變,而其中產品與勞務的全球化是影響和促成變遷的主要來源,它徹底形成了一種新型態的勞動分工。不論公私部門的機構、組織或事業單位,都開始採取新型態的僱用措施,勞動者的質與量都在改變,而資方的管理措施也持續推陳出新。
此次大會共設計了五個不同的會議主題:
(ㄧ)管理、工作與組織                                
(二)工作中的聲音與代表
(三)制度、過程與產出
(四)新型態工作
(五)工作、家庭與社區
本文僅就第二個會議主題為例舉例說明之,所謂「聲音」其實就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卻意義深遠的專業用字,一般人可能會疑惑聲音代表了甚麼意思?其實它的源起是社會學者發現人類處理社會和經濟事務,通常會採用「退出或進入」的方式,這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因應方式。例如勞工到某家企業謀職,由於其勞動條件與福利不錯,則應徵加入成為員工;而如果後來覺得與該公司企業文化不合,薪資福利也並非如原先那般優渥,此時就決定離開跳槽到另一家公司。這就是傳統的市場機制,利用自由選擇的方式去處理個人對於實際狀況和期望情況之間的落差,也就是選擇了「退出與進入」。
另一個機制是「發出聲音」的政治性機制,利用意見表達進行直接溝通,將實際狀況和期望之間的差距拉近。
「聲音」或是「發出聲音」是一種比較積極的因應方式,前述該名員工在就任新職後,如果對公司制度有所不滿,可以發出聲音,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管道申訴,或提出積極建設性的改進意見,而非消極性的退縮走人。但是不具特殊價值的個別勞工如果發出聲音可能不會被管理者重視,而個別勞工也怕發出聲音之後會被秋後算帳,這時候勞工該怎麼辦呢?
美國知名經濟學者佛立門和麥道夫在【工會做什麼?】一書中,形容工會的特質與功能就是代表個別勞工的「集體聲音」,工會除了具有壟斷的面孔之外,它還有ㄧ個集體聲音的面孔,這就是工會理論中重要的「雙面孔理論」。
「聲音」這個通俗的字眼,它代表了各種不同代表勞工發出聲音的機制,它可能是工會組織,也可能只是勞資會議,或是某一個員工代表組織,
但相較於傳統的「退出或進入」的消極作為,是較為理性、積極性、有建設性、幫助管理者發現盲點,督促企業進步的良善作為。
(本文摘錄自衛民著麵包與玫瑰)
 

回覆專區

#1 訪客 2010-12-01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你我本是22年老同事.何必相充治---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凡事都針對我---檯面上檯面下找我麻煩.稿小團體.為反對而反對.孤立我欺負我---日久見人心。
老天有眼.明察秋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請儘量公平.公正.公開為圭臬(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自尊而後人尊之.自重而後人重之。
                                                                         ~~~共勉之~~~
****捫心自問(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對公司對客戶-皆問心無愧.且盡心盡力****

以上是我在員工自評表意見上所寫. 11/30日13點協理從收盤前就碎碎念到下午.客戶約好來找我還跟客戶起衝突為了處理針對我.運用主管權利馬上開會老闆和一些同事群而攻之.砲轟我與客戶:說要用他的權利報請總經理.好好處理我.還說不要叫客戶來.要叫叫你父母來.看要調其他單位還說要好好解決我-用他的權利-嗆聲...吾13:45分前不發一語-怕影響到情緒專心工作接單.直到客戶回報完.才回應./這當中我將證交所簡介放在頭上一小時.從12:30分開始頭頂有點涼.因為本公司冷氣是拉風管.風直接吹下來分配不均.有得很熱.有的很冷.所以出風口有很多都蓋掉.要不就調上調下調左調右.有的地方就是吹不到.已調N次還是沒解決.4台冷氣一台不開3台溫度不一.由營業主管人為控制.不是很悶就是很冷.前半段溫度剛好後半段就會太冷.裝潢表面看似空調其時不然-這問題存在已久在裝潢前.其他同事也反應過.重新裝潢還設計不良.就把問題轉移到我頭上.硬壓.壓不下來就聯合同事修理我-..試問君要臣死.臣那敢不從.民不與官鬥...
11/30日下午3點半我已向李督導報告過................(我為殂上肉任人宰割)...不過對客戶比較報歉11/30日下午本來要辦筆電方案因而沒辦成基金本來要'捧場也告吹...
.